文/李罡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从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到中国现实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实践,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备的潜力和特点都让我们看到了其积极影响,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博士李罡就具体实践得出的数据信息分析得出了结论,文化创意产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新动力。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世界共识
从世界经济发展轨迹来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是一国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这已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20世纪90年代,在制造业发展面临危机的背景下,英国政府制定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着力点, 并成功地实现了拉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的目标。现在文化创意产业无疑已成为英国的支柱性产业,其增加值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8.2%,创意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11%
, 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 创意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约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融合性强、附加值高、环境友好等特点,对于促进消费、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就业、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产业升级、宏观经济增长、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制造业大国德国也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在德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纵向来看,从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间,德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涨趋势。2012年,德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36亿欧元,占当年GDP总值的2.31%,增加值总额比2009年增加55亿欧元,增幅接近10%。横向来看,虽然德国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没有超过金融服务业、机械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优势产业,但已经超越化学工业、能源供应等传统产业。德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就业方面。2012年,德国文化产业部门的大小企业共有24.6万家,就业总人数超过100万,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