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冯骥才受邀参加了凤凰卫视的一档电视节目,在节目中接受了主持人吴小莉的采访,在关于对古城的抢救以及对于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抢救等问题上,冯骥才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场部分采访实录整理如下:
吴小莉: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被称为思考者,有的人被称为理想主义者,我从不怀疑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但行动者的称谓,仍只属于一小众勇士,他们也许会犯错,更多会失败,但行动的力量始终无法取代。
冯骥才:从画家到热衷于对古城抢救跟名利无关
吴小莉:我看了一篇文章在形容您,说您真的走了偏道,是从大概1994年左右吧,从一个作家、画家开始热衷于对古城的抢救,对于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抢救,这是您人生的一个偏道。
冯骥才:我觉得偏道这个词弄得特别好,这个偏道实际上是我自己自觉自愿的,心甘情愿的。因为这个偏道是什么呢?跟名利毫无关系,因为没有人做这件事情,也没有人支持做这件事情,也没有人理解做这件事情。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个很大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就是旧城改造。这个旧城改造,是对原有的历史建筑一个很大的破坏,没有经过对原有城市的一个掂量,完全是从经济出发,从改造城市出发,改造城市的功能出发。就把很多的城市的历史的遗存,那种大的历史街区的板块全部推平,开始建新的建筑,在那个时候对我的冲击很大。
那个时候,正好我在全国办了一圈画展,去了很多地方,比如说在上海边上有一个地方叫周庄,那是一千多年,老的一个村庄,我去的时候,在河边上雾里边看到了一个小楼,那是当年诗人,南社的诗人领袖柳亚子,当时做诗的一个楼叫迷楼。
吴小莉:您当时楼住说要,结果您说卖画来买,结果他提价了,人家就说你千万别再去买了,不然他会再提价,在买和卖之间,它就会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