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云倩 白景峰
执着书法近50年,胡抗美以其独具风格、潇洒气派的草书在业界闻名。潜心书法之外,胡抗美更多用心于与书法有关的思考,致力于对书法如何发扬光大、如何走出国门昂首世界、中华文化如何传承发展的宏大探索。
穿过阡陌小巷,行过幽静长廊,轻声来到“胡抗美工作室”,敲门而入,满门墨香、四面皆字。铿锵激越的狂草,赏心悦目的作品,都在这一室之内蔚成气象。
书法是一种力量
胡抗美1952年生于湖北襄阳,这里是书法家米元章的故乡。胡抗美笑言,襄阳人从小就受着书法家如此熏陶,自然是“近墨者黑”。生长于斯,胡抗美也自幼酷爱书法,七八岁起开始“写大字”,十年文革也没中止过他对书法的热爱。“那时流行写大字报,到处都有毛笔和墨汁瓶,纸很缺。我就在门板、桌子腿上到处写,写满了就在树皮上写,桐树粗,皮也光滑,写字最合适。写完下场雨,字被冲掉了,接着写。”至今回忆起来,胡抗美认为,故乡给了他学书法的丰腴土壤。
从当兵到成为工农兵学员,再到从事行政工作,胡抗美从未丢下书法。胡抗美的作品经常入展全国性书法展览,很多人便以为他是专业书法家,却鲜有人知道他还有繁忙的公务要处理,只在每天八小时工作之外,进行书法创作和理论思考。从爱好到专业,几十年来,胡抗美坚持每日破晓即起,五点半就到办公室开始看书、写文章、创作诗词,晨起的清静让他觉得神清气爽。下班后的时间,又全部交给书法创作。“这么多年来我几乎把工作之外的所有心思都用在书法上了,书法是我最大的兴趣。”胡抗美说。

回顾自己的书法艺术历程,胡抗美认为“完全是一个临帖的过程”。从《勤礼碑》《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等颜楷入手,以《祭侄稿》等向行草书过渡,广泛涉猎“二王”等晋人行草帖,并竭力将“二王”、黄庭坚、米芾、王铎等大家风格融会贯通,将书法表现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胡抗美最终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