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崴
他的头衔很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顾问、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将军……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仍思维矍铄,用手中的笔墨和相机,继续诠释着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初秋的北京,天高气爽。记者应约一早来到新闻界老前辈邵华泽的家。这是一间不大的客厅:光线透过阳台的窗户柔和地照射进来;门庭柱上镌刻着他手书的 “黄河啸天地,东海纳古今”;沙发背后则挂着他拍摄自乌克兰雅尔塔的照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一杯清茶,淡淡墨香。已经80岁的邵华泽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匆匆地从书架的不同位置准确找到所需要的材料,与记者简单寒暄,然后静静地理了理思路,讲述起了自己的过往与现今。
理论思辨,成就“两主两副”
1933年,邵华泽出生在浙江省淳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私塾老师,一年薪酬是几担粮食。三兄弟中,他的年纪最小。父亲为其取名华泽,华,是兄弟三人的辈分,泽,取意泽济民众。
朴实而善良的父亲为年幼时的邵华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父亲写得一手好字,谁家有求字或者代写书信,父亲都会乐于帮忙。大家对父亲也很照顾,在当私塾老师的年月每天午饭都是轮流到各个学生家里去,家长们也都尽量弄点好的东西给他吃。父亲跟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努力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
邵华泽家境并不富裕,他大哥因为从小就要参加劳动,一天学都没有上过,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邵华泽从小就对读书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建德县读高中,一有空,他就会跑去县城的新华书店,没钱买,就站着把一本本书啃完。一天,他翻开了一本毛主席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一下子就读了进去”。从此后,一扇理论思索的门向邵华泽打开。
邵华泽总结自己过往的工作和爱好主要是“两主两副”:“两主”是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两副”则是摄影和书法创作。“最关键、最基础的还是理论。通过用理论的眼光和哲学的思维,做出的事情才经得起检验。无论我在哪个岗位上工作,都把对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