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是一座因水而灵的城市。美丽的西湖、壮观的钱塘潮,让杭州获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杭州,也是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斑马线礼让行人,移动支付网络全面覆盖,体现了“诚信”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凝聚了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城市风格。
2015年,杭州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信用示范创建城市。“弄潮儿向涛头立”,杭州敢于站在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潮头,用担当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务实的作风,走出一条杭州特色的城市信用建设之路。杭州的城市信用建设究竟有哪些特色?探索了哪些经验?杭州市民有哪些切身感受?企业信用服务体系上有哪些突破?在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举办前夕,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门采访了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立毅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建平。
让信用信息活过来跑起来
记者:信用信息是开展信用工作的基础,杭州是如何收集并高效利用这些信用信息的?
徐立毅: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和开放,让信用信息从沉睡中活过来,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因此,早在2008年,杭州就开始了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让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信用信息能够汇集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整体,客观反映个人或法人的信用状况。目前,信用平台已实现了全市51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99类共2488项信用信息的归集和共享,形成了1200余万份自然人信用记录和100余万份法人信用记录,实际有效数据达1.3亿条。
同时,为妥善处理好信用信息的公开、应用和隐私保护的关系,激活信用信息,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管理机制,将信息划分为社会公开A类、授权查询B类和部门共享C类三类,每年对分类目录进行更新。目前,平台中有A类信息990万条,B类信息7700万条,C类信息4300万条。信用信息的分类管理,不仅能够推动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使用信用信息,更为市民及时了解本人信用状况、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授权征集信用信息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