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视频在网络传播并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有人假借所谓“科学实验”,造谣某品牌紫菜为塑料制品假冒,引起恐慌。在食品安全领域,类似网上造谣、传谣事件早已屡见不鲜,从“纸馅肉包子”到“棉花肉松”,从“低钠盐是夺命盐”再到此次“塑料紫菜”事件,食品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社会神经。
“塑料紫菜”造谣,看似违背常识,却为何能在网络大肆传播?食品网络谣言又为何屡禁不止?有关部门又该如何建立机制来治理网络谣言?
重灾区:45%网络谣言涉及食安
今年2月,几条短视频在社交网络上炸开了锅。视频中,有人将紫菜泡水撕扯,继而用火烧,称该品牌的紫菜很难扯断,点燃后还有刺鼻味道,由此,视频制作者得出结论,某品牌的紫菜是“塑料做的”,劝诫网友“别吃了”。
“短短一周时间内,便有20多个不同版本的‘塑料紫菜’视频在网上爆发式传播。”福建省晋江市公安局经侦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陈晓山说。
“塑料紫菜”谣言视频在网络上的几何式扩散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据了解,从2月17日至3月28日,黑龙江、广西、甘肃等地多家超市下架视频中出现的某紫菜产品,18家经销商退货,退货金额高达468万余元。
为遏制谣言蔓延势头,维护商家合法权益,公安部迅速展开行动,组织指挥福建、天津等地公安机关严打网络造谣传谣。截至5月底,抓获拍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人员5名,制造“塑料紫菜”谣言人员5名、传播谣言信息人员8名。
“塑料紫菜”谣言因何而起?制谣传谣的犯罪嫌疑人王某表示,他因在吃馄饨时认为自己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便联系生产企业进行维权,后来起了贪念,想要找企业勒索高额赔偿,于是制作了在网络广泛传播的“塑料紫菜”视频。
无独有偶,日前,因为发布一段声称“肉松饼里装棉花”的视频,青岛两名妇女被拘留。视频中,她们将某品牌肉松饼拿水浸泡,并用手揉搓,形成一团白色絮状物,她们称这种絮状物是“棉花”,并将视频上传网络,引发恐慌。